氯菊酯,目前唯一被认可添加至纺织品的防蚊剂,早于1940年代美军已在军服上开始使用。现时它已经广泛使用于各类衣物上,以提供长效持久的防蚊效果。为确保氯菊酯处理之防蚊织物有良好的防蚊效果,织物一般都会直接进行防蚊测试。我国则有国家标准(国标)GB/T 30126-2013 《纺织品 防蚊性能的检测和评价》 及团体标准(团标)《T/CTCA 3-2017氯菊酯防蚊面料》等规范文件就纺织品的防蚊性能进行评级。近年,有些品牌为降低成本绕过进行防蚊测试,并以织物氯菊酯含量取而代之,以推估其防蚊效果。但这种利用氯菊酯含量来判断防蚊效果的做法究竟是否妥当呢?国际间以及我国内又是否存在甚么指标或数据去支持及厘清氯菊酯含量与防蚊效果的关系呢?以下让我们来探讨一下。
以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U.S. EPA)为例,他们有明文规定以氯菊酯处理衣服及装备的最高含量浓度不可超越总重量的0.52%。那是不是代表0.52%氯菊酯浓度就能确保防蚊效果?其实不然。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的主要职责为保障人类与自然环境安全;因此,这个指标是基于对氯菊酯的安全考量,而并未以最终防蚊效果作最终判定。
再看看欧洲方面,欧盟与英国BPR(Biocidal Products Regulations)规范着其管辖地区内所有用于保护人类、动物、材料等防范害虫或微生物的产品。其中,经氯菊酯处理之面料也包含在内。虽然BPR对经氯菊酯处理之面料有特定规管 (如Article 58), 但就没有要求或限制面料所含的氯菊酯份量。
我国有国标GB/T 30126-2013 和团标T/CTCA 3-2017评价防蚊性能,判断方法是直接以蚊子测试驱避率,并以测试结果来评级防蚊效能,是一种较直接的方法。暂亦未有记录或建议防蚊评级与氯菊酯含量之关联于标准内。虽然,以面料上氯菊酯含量推摸防蚊效果是一个很理想的概念,但要采用此法则需要大量科学实验数据支撑。现时,全球各地把关机构都没有采纳此方式来评定防蚊性能。因此,对于有些品牌轻率以面料氯菊酯含量判断其防蚊性能,此做法既不科学又有误导用家的可能性。事实上,面料之驱避效果不只受氯菊酯含量影响,还要考虑面料成分、结构、 厚薄、加工步骤、及其他功能性助剂的处理等因素。以化纤面料,如涤氨面料为例,其
驱避效果一般比氯菊酯含量相近的全棉面料欠佳。这应该与纱线结构或纤维化学结构有关,使氯菊酯被吸收后难以挥发出来,导致驱避效果有待改善。 又如较薄的面料于同一氯菊酯水平下(mg/m2) ,其驱避效果比较厚的面料表现差。原因相信是较薄面料在进行防蚊测试时较难以阻隔志愿者身体的诱饵气味,使蚊子容易无视氯菊酯威胁并降落到测试织物上, 使测试样降落次数与对照样相近,结果令驱避率降低。总括而言,单纯以面料氯菊酯含量概括其防蚊性能既不全面又不严谨。
然而,氯菊酯含量并非无参考价值,它可作为辅助指标预测处理后的防蚊效果,以减少防蚊工艺发展时长及成本。汉斯克凭着多年钻研纺织及防蚊虫领域的经验,透过收集及记录织物的各种参数 (如纤维成分﹑布重﹑结构﹑带液率﹑加工工艺)和进行氯菊酯含量及驱避率测试,建立相关数据库,使我们有条件因应客户各种要求,有效地提供专业的防蚊面料处理工艺建议、技术支援、打样及氯菊酯检测服务和防蚊效果初步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