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织物在后整理中加入抗菌整理剂,即可得到抗菌纺织品。纺织品后整理一般采用浸轧烘干的工艺,有的纺织抗菌整理剂也可与染色同浴以增强织物的色牢度。目前市面上用的较多的抗菌整理剂多为异噻唑啉酮,作用在纤维素纤维上,主要是与病原微生物细胞膜表面的阴离子相结合或与巯基反应从而破坏蛋白质的结构或影响生物膜的合成,以此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目前来说,有机抗菌整理剂占据着抗菌系列产品的主导地位,并广泛应用于纺织、污水处理、医疗环保、木材防腐、建材防锈等各领域。
纺织品抗菌整理剂发展背景
在自然界物质循环消长过程中,细菌存在极为广泛,纤维织物不可避免地也会附着很多细菌,其数量依环境条件和纤维种类不同,分别在103个/ cm2~108个/ cm2。据统计,每克棉纤维上约有1000万~5000万个细菌,如果条件适宜,这些细菌就会迅速繁殖。在含有大量汗渍的脏衣服上,24h后细菌可增长10倍以上,这些细菌轻则使皮肤发生过敏,重则危及人体健康。为此,人类企盼健康、追求舒适的愿望不断增加,抗菌织物也就作为卫生功能织物和保健功能织物适应社会的需求而迅速发展起来。
纺织品抗菌整理剂的分类及性能
使用抗菌整理剂的纺织品分溶出型和非溶出型,溶出型的纺织品上的抗菌整理剂在水溶液中容易析出,而非溶出型则难溶出。抗菌织物按抗菌功效作用分为普通抗菌织物和高抗菌织物,中国标准化协会和中国保健协会共同发布的CAS 115—2005《保健功能纺织品》中给出了抗菌织物对不同菌种的评价指标。
纺织品抗菌整理剂的评价检测方法
CAS 115—2005《保健功能纺织品》中给出了抗菌织物的抗菌检测方法,根据晕圈法定性判定抗菌材料是否为溶出型抗菌织物。
为防止抗菌织物在加工过程中残留的浮离化学物质的干扰,用于试验的织物试样均应按规定进行一次洗涤后测试。将已各洗涤一次的标准空白试样、抗菌织物试样或非抗菌的同类织物试样,按要求的规格各取5~6块。在平皿内置有培养基,将试样平贴在涂有菌液的培养基上,倒置平皿,根据菌种的不同在一定的温度和时间下放入培养箱中培养。测量抑菌圈的宽度以判定试样是否为溶出型抗菌织物。
对同一试样至少做三次平行测试,取均值。
抑菌圈宽度D>1mm,可判定为溶出型抗菌织物;
若抑菌圈宽度D≤1mm,则可判定为非溶出型抗菌织物。